7X24小时服务热线:

020-3859167

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行业动态 常见问题

半岛体育综合app下载入口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3-10-29点击数:

  作者:成长春(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兼首席专家,江苏省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近日,习在江西南昌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走遍沿江11省市,先后在重庆、武汉、南京、南昌主持召开四次座谈会,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把脉定向。四次会议的主题从“推动”到“深入推动”“全面推动”,再到“进一步推动”,体现了习深远的战略思维、鲜明的政治导向、强烈的历史担当、真挚的为民情怀。

  习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根本上依赖于长江流域高质量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毫不动摇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高水平保护上下更大功夫,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和服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和规划,实施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的一个必然要求和前提条件就是要守住守好生态保护红线。要充分认识生态系统具有的完整性和连通性特征,基于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刚性约束,守住管住已经划定的生态红线,严格执行准入清单,对划定的本地重要生态空间要心中有数,优先保护、严格保护,筑牢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

  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遵循生态系统之间的内在规律,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动左右岸联动、上下游协同、干支流互动。持续强化重点领域污染治理,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扎实推进大气和土壤污染防治,更加注重前端控污和源头管控,总结破解“化工围江”等突出问题的成功经验,巩固好长江“十年禁渔”已经取得的成果,切实打好建设绿色长江的主动仗。

  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加快钢铁、冶金、机械等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升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动态平衡。要把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作为重中之重,加快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积极发展绿色技术和绿色产品,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支持生态优势地区做好生态利用文章,把生态财富转化为经济财富。完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激发全流域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让生态产品具有的隐性经济社会价值得到显现,支撑和服务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习强调,要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把长江经济带的科研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积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创新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动力源泉。要围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开展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加强科教资源的优化组合和科技创新协同配合。要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积极布局新领域新赛道的引领性技术攻关,聚焦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工业基础软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领域实施一批产业基础再造项目,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要更加重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扩大和优化教育资源供给的同时,推动全流域创新资源共享、区际科技要素无阻碍流动与创新资源高效汇聚。大力吸引集聚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有利于现代化建设的高端人才和科研团队,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最大限度调动科技工作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科技产出效率,通过放大人才优势,提升科技前沿领域原始创新能力。

  大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接续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行动,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加强产业链协同合作,实现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推动优势产业延链、新兴产业建链。要强化长江经济带各区域产业链合作,在“链长制”协同基础上,打造长江经济带各中心城市之间制造业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等各个领域的纵向关联,使得生产和消费之间、供给和需求之间实现匹配,推动形成开放式的横向互补的分工网络和产业链。同时,加强对新兴产业、种子产业、未来产业链群研究,通过搭建创新平台、培育创新主体,突破产业发展瓶颈。

  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路径,是形成国家竞争新优势的必由之路。要发挥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东数西算”潜力巨大的优势,推动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相融合,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下坚实基础。要加快推动数字技术产业化,实现实体经济扩容。要聚焦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领域的颠覆性创新,推动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通过壮大数字经济,加速产品和服务迭代。要加快推动数字技术扩散融合,实现实体经济持续升级。

  习强调,要更好发挥长江经济带横贯东西、承接南北、通江达海的独特优势,更好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用好两种资源,提升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增强对国际循环的吸引力、推动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战略支撑。长江经济带的外贸和双向投资占据半壁江山,是我国外向型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带。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要充分发挥作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的关键作用。

  强化产业协同发展。加强横向产业协同布局,推动产业协同发展、错位发展、联动发展。强化纵向产业链间的协作,将各地区的企业整合到产业链上,集各地之所长,分工互补,促进产业链高效运行。加快构建省级—国家级—世界级集群梯次培育发展体系,合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从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转移。支持先进地区和后发地区之间合作共建园区,建立产业分工与专业化机制、聚集与扩散机制,促进欠发达地区形成新的增长极和区域内生发展活力。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统筹沿海沿江沿边和内陆开放,积极拓展国际经济合作新领域、新渠道。做强向东开放通道、做实向西开放通道、做大向南开放通道、做优内陆开放通道,支持内陆综保区等开放平台建设,统筹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统筹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融合,提升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和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

  促进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更好发挥沿江省市自贸试验区作用,在制度创新方面先行先试,以自贸试验区为先导推动制度、规则、规制、标准的开放,深入开展首创性、差别化改革探索。完善沿江自贸试验区布局,明确各自贸试验区定位,提升自贸试验区建设水平,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试验区网络。增强沿江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积累新经验、探索新路径。

  习强调,要坚持把强化区域协同融通作为着力点,沿江省市要坚持省际共商、生态共治、全域共建、发展共享,增强区域交通互联性、政策统一性、规则一致性、执行协同性,稳步推进生态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构建协同联动机制,着力强化区域协同融通,强化在全局上谋势、在关键处落子,努力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

  整体谋划和建设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从整体上谋划和建设区域交通基础设施,提升区域交通一体化水平。进一步推进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加强交通网络的相互联通和“公水铁”等运输方式的相互衔接,统筹长江黄金水道软硬件建设,提升港航运营能力,提档升级长江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提升区域交通一体化水平。

  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把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摆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高效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信息共享和流程互联互通,破除阻碍要素尤其是高端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和梗阻,促进各类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畅通国内大循环。推进要素领域相关制度的改革创新,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基础制度,扩大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深化政务服务合作,优化营商环境,建设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市场体系。

  协同打造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把保护传承弘扬作为城市层面创新建设的重要抓手,提升长江文化的全球传播力影响力。创新文化产品供给,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出更多体现新时代长江文化的文艺精品。创新“文化+”组合,进一步凸显地域的特色化发展,培育城市发展新动力。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用“文化+”开拓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空间,增加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建设一批具有自然山水特色和历史人文内涵的滨江城市、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实现文化产业的跨区域发展。

  习强调,长江经济带事关全国发展大局。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能源安全、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安全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以一域之稳为全局之安作出贡献。发展是安全的目的,安全是发展的保障,发展和安全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具有一体两翼的关系。要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发展和安全要同步推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坚强保障。

  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扛牢粮食安全责任,在守住耕地红线的前提下,强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加强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的集成推广,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促进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维护能源安全。坚持全国“一盘棋”,继续深化上游地区同中下游地区的能源合作。加强能源储备体系和多渠道能源供应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加强煤炭等化石能源兜底保障能力,加强前沿能源技术和重大能源技术装备开发能力,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注重水电等优势传统能源与风电、光伏、氢能等新能源的多能互补、深度融合,减少能源来源单一化的风险。

  维护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深刻认识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新形势新要求,制定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战略,强化韧性与弹性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增强产业链供应链核心竞争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

  维护水安全。增强水忧患和水危机意识,科学把握长江水情变化,坚持旱涝同防同治,统筹推进水系连通、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要推动全要素治理、全流域治理、全过程治理,高起点高标准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流域水工程统一联合调度,加强跨区域水资源丰枯调剂,提升流域防灾减灾能力,筑牢水安全保障防线,全面提升水安全风险防控水平,努力建设安澜长江。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半岛体育综合app下载入口半岛体育综合app下载入口

在线客服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020-3859167

微信咨询
半岛·综合(体育)app官方下载入口
返回顶部